第454章 老关系!-《大唐之最强太子爷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“臣不是那个意思,臣就是担心这小子办不好朝廷的事,耽误了陛下的大事。既然陛下这么说了,那臣也就放心了!”

    许圉师来开后,留下了一本书《芳林要览》,序言说:上皇以武功定海内,栉风沐雨,不暇于诗书。暨于嗣业,进引忠良,锐精思政。数年之后,道致隆平,遂于听览之暇,留情文史。叙事言怀,时有构属,天才宏丽,兴托玄远。

    这本书是专门收录贞观朝诗文的,有上皇的,也有不少重臣的。

    比如,岑文本的这首:甲第多清赏,芳辰命羽卮。书帷通竹迳,琴台枕槿篱。池疑夜壑徙,山似郁洲移。雕楹网萝薜,激濑合埙篪。鸟戏番新叶,鱼跃动清漪。自得淹留趣,宁劳攀桂枝。

    还有褚遂良的这首:伏槛丹霞外,遮园焕景舒。行云泛曾阜,蔽月下清渠。亭中奏赵瑟,席上舞燕裾。花落春莺晚,风光夏叶初。良朋比兰蕙,雕藻迈琼琚。独有狂歌客,来承欢宴余。

    有唐以来,对文治建设,对文学的关注,都是前所未有的,贞观朝中枢词臣的文学权力与政治权力是可能实现相辅相成的。贞观君臣试图挖掘旧的文学明晓,朝代覆亡之的内在因果。

    贞观二年,上皇,就宣称其所好者唯有尧、舜、周、孔之道,以为如鸟有翼,如鱼有水,失之则死,不可暂无耳。并将《玉树后庭花》《伴侣曲》等定为靡靡亡国之音。

    长孙无忌和许圉师劝过他很多次,诗者,动天地,感鬼神,上以风化下,下以俗承上。故季札听诗,请求皇帝这主动去南朝化,要把盛唐的包容、开放,融入文学之中。

    是啊,这个道理,李承乾怎么能不明白,宋、齐已降,迄于梁、隋,世出凤雏之客,代有骊龙之宝。以重浊为气质,以鄙直为形似,以冗长为繁富,以夸诞为情理。魏晋遗风,的确是亡国之风,与我大唐的尚武格格不入。

    许圉师这部《芳林要览》总结不错,贞观一朝的雄武、壮阔,的确是该传扬下去的,绝对不能让风气在盛世中堕落,乐而忘忧。

    将书递给太子-李象,让他没事的好好看看,这里面的人虽然很多都不在了,但他们留下了这些文字,这都是些千年不朽的历史。

    “朕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,不喜欢读书,总觉得自己的见识、才学已经足够统治天下了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