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6章 货币的历史-《大唐之最强太子爷》
第(2/3)页
在丹阳郡公府混了一顿吃喝,李承乾便打道回府了,回到东宫,喝了一点醒酒汤,便想着睡觉。
却不想李象几个小家伙还没有睡觉,一溜烟的跑到了显德殿。
李承乾呢,也是把酒气熏着他们,便让他们像从前一样排排坐。既然他们睡不着,那便给他们讲讲。
他拿起铜钱,开始给孩子们讲起了货币的故事!
刚开始的时候,生产的水平还没有那么搞,技术也没有那么先进。所以夏朝的人,以海贝为货币,也是第一种法定的货币,因此,贝币也被称为钱币的始祖。使用前把背面往往磨平,或钻一穿孔,便于携带,也因此有了货贝之称。
然后是布币,出自春秋时期,它的形状和铲子的形状很像,材质是用铜制作而成的。再往后便是刀币,布币也是刀币的原形。
战国时期,各国都是自铸货币,而且在诸侯国内的各个地区也都自铸货币,币制非常的混乱。
以赵国的铲币、齐国的刀币、秦国的圆形方孔钱、楚国的蚁鼻钱较著名。秦统一华夏后,颁布了最早的货币法“以秦币同天下之币”,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。这秦两半钱,铜铸,圆形方孔,个别有外郭,被平素,面文“半两”二字。
汉朝便开始货币改革,在方孔圆钱的基础上,又增加了围边,定五铢为计重单位,汉五铢从此诞生。
五铢钱从汉武帝元狩五年始铸,以后的西汉、东汉、两晋、南北朝、隋朝均有过铸造,历时长达七百三十九年。一直到武德四年,我朝开始铸造开元通宝,五铢钱币制才被废弃。
既然用了这么久,自然有用这么久的道理,为什么要变呢?
这是因为南北朝以来,币制混乱,又因为战乱铸造的配方、模子四散,很多民间豪族手中都有,因此私铸成风!
这么说吧!他们弄一点铜矿石回来,随便炼一炼,便可以掠夺人们十年,甚是十数年辛苦经营的产业,这也未免太不公平了。
因此,先帝下定决心,废五铢钱,开铸“开元通宝”。元通宝钱,径八分,重二铢四絫,积十文重一两,一千文重六斤四两。钱文由欧阳询书写面文,形制也依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。
当然,除了铜质开元通宝外,我朝也铸造过金、银质开元通宝。因为要用到玳瑁、铁、铅等贵重金属材料,成本比较高,所以铸币量很有限,仅限皇家赏赐,供显贵玩赏,并不投入流通。朝廷大兴海运,打量采买玳瑁、铁,便是有扩大铸币量,增加货币体系的用意。
第(2/3)页